鹰击19刚在93阅兵中亮相,韩国就急匆匆宣布“也有了”。
从韩国公开的试射画面来看,其导弹外形与咱中国的鹰击19有些相似:采用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舱段和前部的吸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设计。
表面上看,韩国似乎也迈入了高超音速武器的“俱乐部”,甚至给外界一种“技术对标”的感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韩国的技术实力,能支撑得起这一豪言壮语吗?
鹰击19的强大之处,美韩无法做出高超导弹的原因
先说咱中国的鹰击19,这是在本次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的导弹,属于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家族。
展开剩余88%它的特点不仅是速度快、射程远、精度高,更重要的是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能够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有效打击目标。鹰击19的出现,标志着咱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的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什么说鹰击19备受关注?因为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制难度极高,涉及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热防护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尖端技术。
这些武器的飞行速度普遍超过5倍音速(即每秒超过1.7公里),对导弹外壳的材料强度、热防护性能,以及飞行控制系统的要求极为苛刻。
咱中国能够推出鹰击19,得益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完善的研发体系,尤其是拥有5倍音速以上风洞这样的关键设施。
这些风洞可以模拟导弹在超高音速下的飞行环境,为优化设计和测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就在鹰击19刚刚亮相后不久,韩国就公开了其高超音速武器试射的画面。从公布的照片看,这款导弹的外形与几年前展出的模型一致,设计上明显参考了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技术架构。
韩国的这一表态,显然有“秀肌肉”的意味,但问题是,他们真的有能力造出5倍音速以上的导弹吗?
理论上来说,韩国基本上无法做到。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端风洞测试设施。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5倍以上音速的风洞,这是研制高超音速武器的必备前提。
风洞是测试高超音速导弹、火箭或飞机的关键设备。它通过人工制造的狂暴气流模拟真实飞行环境,从亚音速到30马赫的超高音速,从零下100度到3000度高温,都能精准复现。
中国依托JF-12复现风洞,可以在30马赫环境下进行长达120秒的测试,几乎覆盖整个飞行周期。凭借这一平台,中国团队累计获得5500组关键数据。
美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研发上的困境,从侧面证明了风洞的重要性。美国现存最大风洞只能吹到6马赫,而中国JF-22直接飙到38马赫。
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起削减风洞建设,转而依赖计算机模拟。但再强大的超算,也无法真实再现2000℃以上高温下材料的微观裂变过程。
这使得美国AGM-183A高超导弹试射多次失败,3年内取消两个项目,数亿美元打水漂。
今年4月,美国海军突然宣布取消“高超音速空射进攻性反舰武器”项目;三个月后,AGM-183A导弹在试射时助推器中途失效,12亿美元的研发投入瞬间化为乌有。
咱中国的优势,韩国此举的战略意图
中国的风洞技术已经全球领先。JF-12风洞能吹9马赫,JF-22更是直接飙到30马赫!什么概念?30马赫等于每小时3.6万公里,绕地球一圈只要1小时。
更重要的是,中国风洞测试成本远低于美国。中国绵阳2.4米激波风洞一次可运行120秒,全年开放300天,单次电费仅1.8万美元;而美国风洞每次试验需要40万美元的液氢液氧混合物,且需跨州运输。
高超音速导弹飞到5倍音速时,表面温度瞬间飙到1600度,就算是钛金属,其机械性能也会严重下降。这就需要特殊的耐高温材料技术。
美国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五角大楼报告显示,他们的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始终存在“热障涂层脱落”问题。
而且,美国已无法实现本土材料闭环:外层陶瓷中的铪、锆90%依赖进口;中层T800碳纤维依赖日本东丽公司;内层隔热毡仅剩加州一家小厂生产,年产量500平方米,仅够生产3枚导弹。
中国则早在2018年就攻克了梯度复合装甲技术,通过七层不同材料叠加工艺,让导弹头锥在2000度高温下坚持30分钟不形变。
更重要的是,中国建立了从原丝、编织、陶瓷前驱体到最终热压的完整产业链,成本仅为美国的1/3。
很多人不知道,风洞测试是耗电大户。吹一次30马赫的超高速气流,瞬间耗电量抵得上三峡大坝满负荷发电。
中国的优势在于电力供应充足。去年中国全年发电量突破九万亿度,足足是美国的2.1倍。中国西南水电低谷电价仅为0.04美元/千瓦时,为风洞测试提供了廉价稳定的电力保障。
美国工业电价是中国的2.5倍,高超音速风洞每次试验耗电2-3万千瓦时。更棘手的是,美国电网老化,风洞测试需要提前24小时向电网申请可中断负荷,2023年因炼铝厂优先用电,全年实际开机次数仅为37次。
韩国“高核”导弹超燃冲压发动机工作5秒的成果,从技术验证角度看具有一定意义,标志着韩国初步突破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启动难题。
但这个成绩与武器实用化要求仍有天壤之别。5秒的工作时间意味着导弹只能飞行很短的距离,根本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从5秒到300秒,韩国需要解决发动机持续工作的稳定性问题,还需突破燃料效率、热防护、姿态控制等一系列技术瓶颈,研发周期与难度远超外界想象。
韩国急于展示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反映了区域军备竞赛的新动向。随着朝鲜在今年1月成功试射新型高超音速中远程弹道导弹,韩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压力。
朝鲜试射的高超音速导弹以12倍音速飞行,第一次上升顶点高度达99.8公里,第二次上升顶点高度达42.5公里,最后准确落入1500公里之外公海上的假想目标水域。这种实力展示无疑刺激了韩国加速发展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
但从技术实力来看,韩国可能直接得到了美国方面的支持。这种技术援助背后,是大国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战略考量。
韩国在中国展示鹰击19后急于公布“高核”导弹,心情可以理解,但技术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弥补的。从5秒发动机工作时间到300秒实用要求,从模型试射到实战部署,韩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超音速武器竞赛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中国在风洞、材料、能源等基础领域的长期投入,已经结出硕果。正如钱学森钱老所言:“尖端科技是长跑,赢在起跑线不如赢在少摔跤。”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赛中,稳扎稳打的基础研究远比急功近利的模仿展示更为重要。
发布于:广东省深富策略-智慧优配最新消息官网-正规股票配资机构-如何选择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