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想象的人
如何评价林彪?
作者:张晖
“9.13”事件一经揭露,昔日显赫一时的林副统帅瞬间沦为卖国贼。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更是将其列为“林彪反革命集团案”的首犯。自那以后,林彪的名誉如同他的坠机身亡一般,急遽下滑。社会各界纷纷对他表达出愤怒与谴责,对其口诛笔伐,这一事实无需多言。
然而,即便在林彪不幸机毁人亡之前,他的形象已深陷众多人投下的负面阴影。这既令人感到震惊,那些对他进行负面评价的人,亦出乎常人的意料。
叶群评价林彪
叶群与林彪的联姻,堪称政治联姻的楷模。在叶群身上,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她对林彪的绝对顺从和内心深处的敬畏。据林家秘书张益民所言,他曾亲眼目睹平时并不易怒的林彪,竟对叶群动粗,挥舞拳头,对其身体进行踢打(想来并不甚痛),同时口中咒骂“贱妇”,甚至威胁要与之离婚。而叶群则立刻表现出机敏的一面,跪地求饶,恳求林彪宽恕。
林彪、叶群夫妇
另一方面,随着年岁的增长,林彪与外界的交流愈发稀少,日常生活所需的外界信息和事务处理,多半依赖于叶群的鼎力相助。1970年伊始,林彪赠予叶群一首诗句:“发虽异色,心却同热;生虽异被,死亦同穴。”在这难得的举动中,他亲切地以“爱妻”称呼叶群。然而,他们共同命运的终点,似乎已触手可及。
此人心怀敌意,对友情、子女与父母均持轻蔑态度,对其缺乏关爱。他常以最恶劣、最冷漠的心态揣测他人。日复一日,他只顾计算个人得失,热衷于将责任转嫁他人,沉溺于尔虞我诈和相互倾轧的泥潭之中。
尽管这篇文字记录的是日记,其间的语法或许不尽完善,但整体内容依旧一目了然。夫妻二人在政治上是盟友,然而在日记里,叶群却坦诚地流露出了对丈夫的内心所想。林彪对于亲情、友情、人情的淡然态度,在众多历史资料中均有记载,而叶群的描述则显得更加真挚感人。
程潜评价林彪
程潜,国民党之元老,在民国政治舞台上,其地位稳固如山岳。他曾荣膺国民政府颁发的陆军一级上将勋章,名列十二位上将之中。1949年,身为湖南省主席,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平起义之路,使得毛泽东的故乡得以远离战火之灾,因此深得毛泽东的敬重。在那个时代,程潜与邓宝珊这两位前国民党高级将领,受到了格外优待。他们分别担任湖南省与甘肃省的省长职务,直至生命的尽头,可谓终身服务。这种现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可谓绝无仅有。
程潜
自文化大革命掀起狂澜以来,程潜对林彪的品性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言及林彪内心深藏狡黠,修养欠佳,外表看似阴险多端,实则令人担忧,对其未来前景亦抱有疑虑。
程潜于私底下悄然提起此事,不料其言被女儿程瑜无意间得知。程瑜,身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学生,竟不慎将这段谈话透露于众。因而,她不得不承受了数月之久的批判与斗争。
老蒋毕生致力于操控码头,却始终未能将程颂公(程潜之字,颂云)玩弄于股掌之上,反而落得被程颂公机智地操控的局面。
胡宗南评价林彪
胡宗南,堪称蒋介石麾下最杰出的指挥官,其才华横溢,远胜陈诚。胡宗南毕业于黄埔一期,成为黄埔学生中首位荣获国军上将军衔的杰出代表,与之相较,林彪则出自黄埔四期。
胡宗南
1942年的初春,历经三年在苏联疗养的林彪,乘坐苏联的航班抵达了兰州。抵达后,他没有急于返回延安,而是在兰州与西安,与国民党的高层军政要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在西安,他更是有幸与当时被誉为“西北王”的胡宗南进行了会晤。
蒋介石曾明令胡宗南对林彪予以尊重,故而在公众场合,胡宗南对林彪的态度颇为谦恭。然而,据杨者圣在其著作《与胡宗南共度十二年》中所述,私底下胡宗南对林彪却颇为轻蔑。他曾向机要秘书熊向晖吐露心声,认为林彪缺乏骨气。当林彪在西安拜访胡宗南时,以学长的身份自居,并期待得到胡宗南的指导,但胡宗南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林彪身为共产党的要员,无需他人指手画脚。林彪曾赠予胡宗南一个从苏联带回的皮制挎包,但胡宗南却拒绝接受,随手将其扔给了熊向晖。熊向晖也表示不愿接受共产党的物品,最终这个挎包被送给了勤务兵。
熊向晖,一位曾深藏于胡宗南麾下的中共党员,其晚年由杨者圣编纂的口述回忆录中,仍清晰记载着他对于胡宗南对林彪轻蔑态度的深刻记忆。这一幕,在他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唐纵评价林彪
唐纵,国民党内声名显赫的特务首脑,与戴笠并驾齐驱,均为黄埔军校六期优秀学员。作为军统局的三位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地位仅次于戴笠与郑介民。戴笠离世之后,他与毛人凤、郑介民均成为了继承其位的有力竞争者。唐纵深受蒋介石父子的高度信任,抵达台湾后,更曾一度执掌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重任。在军统局的三杰中,唯有他得以安度晚年,享尽天年。
唐纵
唐纵拥有一项独特的爱好——撰写日记,而这习惯之严谨,以至于连他的妻子亦未能窥见其中奥秘。因此,夫妻间为此屡生争执。然而,唐纵视若至宝的日记,在1949年仓促逃往台湾的过程中,不幸遗落在了大陆。随着南京的解放,这些日记被前线的部队所缴获,并依次上交。安全部门对它们珍视有加,最终,相关部门以《在蒋介石身边八年——待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为名,将这些日记公之于众。
林彪归来之后,亦曾前往重庆与蒋介石相见。唐纵在黄埔时代并未与林彪有过交往,但他在日记中却多次记录下对林彪在重庆之行的印象。在1942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晚间,于漱庐设宴,共议中共林彪莅临重庆一事。同窗们纷纷热情款待,会前已就一致的态度达成共识。”这反映出,尽管昔日的黄埔战友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这次重逢依旧只是老同学们之间的一次友谊交流。
翌日,唐纵在其日记中记载:“林彪,系黄埔军校第四期的高才生,目前担任一一五师的师长一职。他于前年不幸受伤,赴莫斯科接受治疗,直至今年方才归来。传闻在苏联求学期间,林彪专注于机械化领域的研究,其面色中透露出一抹忧郁,显得既深沉又狡黠,言谈举止间亦显得格外谨慎。周恩来虽已年过四十,但外貌却宛如三十许人的青年,宛如一位风度翩翩的书生。”
与胡宗南见解相仿,唐纵对同窗于黄埔的林彪亦抱持着不高的评价。鉴于二人分属截然对立的政治阵营,林彪身上独有的忧郁与狡黠之气,也让唐纵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
萧军评价林彪
萧军莅临延安之时,以其“鲁迅门生”的盛名,赢得了毛泽东的特别关照。毛泽东更是亲临窑洞,亲自探望。自那以后,两人频繁会面,促膝而谈。
萧军性格孤僻,自诩特立独行,对他人常抱以轻蔑之态,在延安享有“刺头”之称。他虽出自军旅,但粗犷的外表下,却隐藏着细腻的情感。每当他与人交往,总会于日记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然而,在延安结识的众多人物中,能得他青睐的寥寥无几,而受到他赞誉的更是屈指可数。
萧军
“林彪,一个思维敏捷、理性至极的人,却似乎缺乏那种深沉、让人感到安宁的稳重气质,恐怕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难以长寿。”
6月25日,萧军有幸在朱德主持的纪念七七抗战的座谈会上与林彪重逢。那天,肖军的日记中如此记载林彪:“林彪性格内敛,寡言少语,心胸较为狭隘,举止拘谨,显然不具备大将的风范,也不具备长寿的征兆。”
在癌症的残酷折磨下,萧军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文坛,转而投身于中医的研究与实践。虽然我们无从知晓他是否在早年便对中医有所涉猎,但他却凭借中医的洞察力,对林彪的气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进而断言林彪或许难以长寿。
舒赛评价林彪
舒赛,湖北江陵人氏,出身于一个尊崇学术的世家。其父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学堂,并曾投身于武昌起义的烈火之中。1938年,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滚滚硝烟中,她肩负侦察任务时不幸被捕,在押解途中,她曾试图抓住时机,拉住敌人一同跳河以结束自己的生命。面对敌人的审讯,她毫不犹豫地吐露了自己的名字——“抗日”。在狱中,她遭受了极端的折磨,但她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甚至再次尝试自杀,这一壮举被传为佳话,即便是日本侵略者也对她的勇气表示敬意。最终,她被地下组织巧妙地营救出狱。
舒赛
“……林彪不择手段地施展诡计,大肆营造个人崇拜的氛围,炮制政治术语和专用词汇,企图浑水摸鱼,各个击破,意图陷害中国共产党内的优秀干部……”
她指出,我们对于林彪在媒体上受到的赞誉,需保持理智,勇于揭示其罪行,并彻底清算。切勿盲目崇拜他的战功与地位,更不能被那些“毛主席的亲信”等误导性信息所迷惑。回顾历史,毛主席的忠实同志众多,为何如今却只凸显林彪一人?
林彪热衷于提出一些富有创新色彩的政治口号,并独创了一系列独特的词汇,如“高高的,足足的,深深的”,“最最最”等。舒赛评论说:“这无疑是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一种退化,目的在于哗众取宠。”
1966年12月,舒赛在王府井毅然贴出了我国首张针对林彪的抗议大字报。遗憾的是,1971年5月,他于山西的狱中溘然长逝,享年54岁。
石仁祥评价林彪
石仁祥,出身于安徽和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昔日,他曾是名转业军人。在军旅生涯中,他对林彪的种种行径深感愤慨。1968年12月26日,这一天恰逢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诞辰,石仁祥毅然决然地致信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中央文革小组、济南军区、武汉军区、南京军区,以及他曾经服役的部队,旨在揭露并严厉谴责林彪的种种阴谋罪行。
信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林彪并非真正的马列主义者,实则是一位既高举红旗又暗中图谋颠覆红旗的投机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他如同潜伏在毛主席身边的赫鲁晓夫式人物”,“若其阴谋得逞,我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党也将随之变质,届时我国将面临何种境地,实难预料”,“我个人的生死固然无需过度忧虑,但长远的原则立场绝不可动摇,我必须与林彪反党集团进行到底的斗争”。
“倘若林彪当之无愧地担纲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石仁祥必将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并高声为他送出健康的祝福,我的呼声绝不会逊色于任何人。然而,亲爱的同志们,你们却不幸陷入了骗局之中。”“你们或许认为我撰写的《致中共中央、中央文革一封信(关于林彪问题的汇报)》是反动的,但在我心中,这封致党中央的汇报信却洋溢着进步的火种、充满了革命的力量,其目的在于揭示问题、追求真理。”
1970年7月12日,石仁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遭遇了与张志新相似的悲惨命运——为了遏制他发出呼喊,他的喉咙遭到了无情的割断。
民众评价林彪。
即便在林彪声誉如日中天之时,基层民众对他的评价却普遍带有消极色彩。许多网友对此记忆犹新。有人回忆称,即便是在偏远的农村老家,林彪的画像也随处可见。几位老妪在户外晒太阳时,注视着林彪的画像,纷纷议论他的面相不佳,仿佛古代的奸臣,注定难以善终。即便是在林彪的家乡红安的林家大院,也有老妪发出类似的感慨。
这些寻常百姓或许对政治了解不多,对林彪的认知也较为模糊,然而,他们却拥有一种敏锐的直觉。林彪的形象与气质确实让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而他最终的结局,恰好证实了那些底层民众直观的判断。
看法源于常识。
探析朱德眼中林彪
形态诱人遐想。
作者:人民网
众多传记作品以及林彪身边人的回忆录中,对他的性格特点有着一致的评价:他沉默寡言,内敛深沉。更有观点认为,林彪性格上的不足在于心胸狭隘,气量不够,对他人与事物常抱有成见,擅长计谋,且报复心极强。
在朱和平的著作中,对祖父朱德的见解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其中,朱德对林彪的评价颇具特色:林彪性格内向,思维细腻;他热衷于阅读,擅长静心沉思,对事物有着深刻的洞察,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形成个人独特的表达风格;他善于洞察政治动向,同时亦精通掩饰之术;在处理他人时,他常常采取极端手段。
萧克上将对林彪的评价中提到,他拥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同时也察觉到其两大短板:一是过分的自尊,二是难以宽恕他人。在性格特征上,林彪给人以寡言少语、内敛深沉的印象。空军宣传部前处长官伟勋在其著作中也写道:“林彪在处理某些重大事宜时,的确展现出了深思熟虑、策略深远的显著特点。”
林彪在延安与毛泽东合影
孤僻、内敛、心怀芥蒂、报复心重,这些性格特点成为了公众对林彪性格的普遍认知。无可否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林彪在其后22年的生涯中,上述性格特征表现得尤为鲜明。
当然,林彪个性鲜明,其言谈举止并非随波逐流,而是字斟句酌,深思熟虑,直击要害,彰显出他独有的个性和语言风格。因此,朱德曾赞誉林彪拥有独树一帜的语言。林彪的诸多“经典语录”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无论政治环境与时代背景如何演变,林彪凭借其显赫的身份、丰富的资历和崇高的声望,其任何言论都极具分量,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他人政治生涯与人生轨迹。林彪性格的另一面,与他战时塑造的杰出军事家形象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他历史地位的关键所在。
深富策略-智慧优配最新消息官网-正规股票配资机构-如何选择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