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挺迷糊的。毕竟,从表面看,这两套体系里的领导干部基本上都是一拨人,似乎没啥区别,只是换了个名字罢了。
别忘了,野战军的队伍基本上都是从军区里出来的,两者之间关系挺紧密,看上去像是浑然一体的样子,似乎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真的假的,就是这么回事吗?
你看啊,有个1945年9月21日中央书记处发出去的指示,咱们可以拿出来看看。
关于《扩兵与组建野战军》的指示,今后这种主要的机动作战兵团要直接由中央军委和各中央局指挥调度,不再受地方军区的架构限制。不过,补充人员依然由原来的区域军政部门负责,当这些主力部队留在那个区域驻扎时,伙食和供给也是由他们负责。
结合这份文件和之前8月20日中央军委做出的决策,我们大致可以理解:野战军基本上是由军区现有兵力抽调出的一半,或者五分之三,组建而成的野战兵团,野战军实际上是源自于军区的。
不过,从9月21日的文件来看,虽然野战军最初是从军区抽调来的,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归属于具体的那个军区体系,而是直接受到中央军委的指挥管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体系的负责人都是同一个人,这得追溯到早期军区的历史背景。
咱们把时间拉回到1945年10月9日,那会儿我党刚刚成立了东北军区司令部,主要由陈子华和彭真负责,这也是东北军区的最初建立阶段。
很明显,负责人不是林彪,但得提一句,东北军区司令部不过是个临时机构,主要是临时管着最初进入东北的那部分部队,并不等于后来成立的东北军区的全部主力。
时间一长,我党逐渐在东北扎稳了阵脚,于是到10月31日,东北军区司令部就被撤了,随之成立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东北人民自治军。
他的总司令变成了大家都认识的林彪,彭真则负责第一政委的位置,罗荣桓担任第二政委。
就在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之后,林彪、罗荣桓等人带领大军开拓了锦热、辽东、辽宁、吉林、辽西、辽北、嫩江、松江、三江、龙江等军区,这才算是真正东北军区的雏形。
到1946年局势又出现了变化,东北人民自治军改名叫东北民主联军,底下的几个大军区也统一叫做东南西北四满和四大二军区。
而他们手下的那些部队也都换了个新编号,变成咱们现在熟悉的纵队啦。
比方说,东满军区第七纵队跟山东军区第一、第二师合并,组成了第一纵队;新四军第三师的主力组合成了第二纵队;而新四军第3师第7旅与山东军区第7师合编成了第六纵队。
1947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的第7到第10纵队陆续成立,南满军区的第三、第四纵队正式归入东北民主联军的第3和第4纵队。
到了1947年12月,中央军委下发指示,要求东北局组成东北军区,接着在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的总部改名为东北军区,同时也是东北野战军的领导机关。
到这,基本就搞明白前面那个问题了,为什么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的军区领导班子是同一拨人。
原因其实挺直白的,都是由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的名,领导班子也是那帮人,还是由林彪担任司令员和政委。
历史对这段的评价就是:这算是东北军区的发端,但刚开始就跟野战军完全融合在一起,也正是野战部队开拓新局的鲜明特色。
12月3日,中央军委又发出指示:考虑到林彪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军区可以设立第1副司令员兼第1副政委,负责日常工作。中央推荐的人选是罗荣桓和高岗两位同志,择一任用。
1948年9月18日,经中央军委批准,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的领导机构正式拆分,成立两个独立的单位。
东北军区的主要领导人就此出炉,司令兼政委由林彪担任,第一副司令兼副政委由高岗接任,罗荣桓任第一副政委,刘亚楼负责参谋工作,谭政则掌管政治部。
东北野战军的领导班子确定了:司令是林彪,政委由罗荣桓担任,参谋长为刘亚楼,政治部主任则由谭政负责。
要是咱们仔细看,会发现,干部的安排上,野战军明显处于下位,这会儿的东北军区还是比野战军要稍微高那么点儿。
到了1948年年底情况又有了改动,懂得历史的人都明白,三大战役打到了中段,东北野战军已经歼灭了辽东的敌人,东北虎要出山啦。
随着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逐步从东北推向华北,我们的解放战争也到了一个关头,大家都清楚呀,各大野战军其实都已经跟军区分开了,原来的那些制度也不太合适了。
针对这种变化,中央迅速做出调整,1949年1月15日,军委发出电报,指出用军区名字命名各野战军已经不太合适,因此决定改用编号顺序来排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的由来,三月的时候,东北野战军被改称为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也正式和东北军区划清了关系。
随着林彪等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的离去,到了五月份,高岗接过了东北局书记和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职位。
说到第四野战军,他们在5月22日抵达河南之后,就在那边建立了四野和华中军区的联合领导机构,管辖河南、湖北、江西军区,结果四野和华中军区就合起来啦。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林彪既是东北军区的负责人,又担任华中军区的指挥官。当然,虽然高岗留下来了,但罗荣桓还是跟着林彪到了华中军区,担任第一政委。
说到这儿,基本的问题也就解开啦,但一些小细节还是得留意一下。
就像文章一开始说的中央文件里面提到的,野战军原本都在军区下面,再加上东北野战军的历史背景,导致这两支部队的指挥官其实是同一批人。
不过,从行政区划来看,虽然野战军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可当时战斗异常激烈,除主要的战场指挥外,军区其实还可以在一些次要战场上对某些野战部队进行直接指挥。
比如在1948年11月1日那会儿,有个明确的规定:兵团通常都是归野战军管,但也可以直接听军委的指挥。需要的时候,兵团、军或独立师也可以划归军区指挥。
从这些文件里可以瞧出,军区的地位可能比野战军还要高一点。按行政级别划分的话,军区的领导人应该比野战军的头头稍微高点,就算他们是同一批人也差不了多少。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还发生过很多次细分情况。比方说,军区的主要领导有时候会兼任野战军的指挥,亲自带兵打仗,那样军区就变成了留守岗位,由副职来代管职责。
还有趣的是,东北军区跟晋冀鲁豫军区挺像的,倒是挺有意思的。
比如说,华东军区的司令员陈毅一边干着野战军的司令和政委的活儿,出去打仗,华东局、华东军区由饶漱石书记政委坐镇,这样一来,野战军和军区之间就有明显的行政隶属关系了。
再说,辽沈战役开始前,东北解放军总数是103万人,其中有75万人属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体系,剩下的28万人则归属东北军区和其他二级军区。
所以,那一年,在主要战场上,东北野战军绝对算是主力,而东北军区主要是打打辅助,比如搞保障交通、看管俘虏,或者剿灭土匪和特务啥的。
在抗美援朝打响的那会儿,东北军区也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1950年7月,为了应付朝鲜的局势变动,新中国把东北边境的防线搞得更坚固了。
接着,中央军委派邓华担任第13兵团的司令员,赶赴东北搞战备,这段时间里,第十三兵团由东北军区指挥,总兵力大概在25万多左右。
在这段时间里,东北军区不仅安排了13兵团的装备和粮草,还对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
像高岗接着就在沈阳开了个师级以上干部会,把眼前的形势和东北边防军的任务都琢磨了一番,最后敲定了主动出击美军的方针。
中央也挺看重东北,接下来就任命了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组织部长张秀山也兼任东北军区副政委。
在中央和东北军区的协调配合下,东北军区后勤部储备的粮食总量达到了1674万公斤,食用油有40万公斤,食盐则是43万公斤,各类干菜积存了92万公斤,还调动了骡马2000匹,储存的马料达到946.5万公斤,马草则有392万公斤。
同时,还先后向边防军调拨和补充了2616支(挺)枪支、501门火炮、200辆汽车、1000桶油料以及其它物资,还安排工厂对损坏的装备进行了修理,包括修理步枪3581支、轻重机枪763挺、火炮494门、汽车354辆。
正是依靠这些丰富的物资,才取得了前三次战役的辉煌,展现了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威武雄风。从某种角度来看,高岗接手的东北军区,总算弥补了一些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区的遗憾。
深富策略-智慧优配最新消息官网-正规股票配资机构-如何选择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